過去百年,養和歷盡挑戰。早於三十年代興建中院時,正值全球經濟大蕭條,幸得李樹芬醫生動用自己的財產及個人擔保,令養和度過嚴重的財政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香港經歷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大量病人逃離香港,全賴李樹芬醫生的弟弟李樹芳先生,竭力留守醫院繼續服務病人。如今大家共同面對疫情肆虐,也是挑戰。
無論在如何艱難的時期,養和都謹守崗位向病患及有需要人士施予援手。這令我回想起在九十年代,遇到一位女士千里迢迢從美國來養和醫院尋根。原來在大戰期間,有很多孤兒被遺棄在養和醫院門口,我們的同事看著不忍心,於是一一照顧他們直至被收養。這位女士就是當年其中一名孤兒,她被收養後到美國居住,成長後返回香港追本溯源。最後,我們聯絡到一位退休同事並成功幫助這位女士解開心結。
時至今日,養和不再僅僅是一所「療養院」(sanatorium),我們經過多番討論後,仍決定保留醫院英文名字中的Sanatorium;原因很簡單──養和醫院的名聲已超越地域,而Sanatorium一字有療病養心之意,在在提醒我們創院的初衷。以美國的Mayo Clinic 及Cleveland Clinic為例,兩者都是赫赫有名、發展成熟且承擔醫學教育的全科醫院,仍然保留「診所」(Clinic)一字,以反映他們的歷史和起源。我們亦相信Sanatorium一字會令我們更為突出及易記,有不少人更暱稱養和醫院為「Hong Kong San」。
往古今來,對不少機構而言,走過歷史屹立百年毫不輕易。而更重要的是,養和不單存在至今,更在過去數十年間不斷轉化、提升。有見癌症是本港以至全球的頭號殺手,我們在港島東興建一座全新的癌症治療中心,除引入本港首個質子治療系統外,更備有四台先進的放射治療設備;期望在未來數年,新中心能為香港提供嶄新的全方位癌症診斷及治療服務。我們深明養和醫院歷經百年,就如自然界的生物一樣,要不一直成長,要不衰落死亡,兩者之間並沒有其他可能。在未來的日子,我們必將不斷邁步向前,堅守崗位,為大眾服務,請大家拭目以待。
李維文先生
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
養和醫院經理(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