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教育方面,養和醫療集團(養和)與香港大學的合作淵源深厚。早於1961年,養和醫院創辦人兼前任院長李樹芬醫生向母校捐出一幅位於薄扶林的土地作擴展醫學教育之用。除為醫科生提供獎學金和助學金外,養和至今已為逾3,300名港大醫科生安排在院培訓,以及為醫生提供外科、家庭醫學、眼科、骨科、整形外科等專科培訓。2014年,香港大學臨床醫學教研部於養和醫院李樹培院成立,設施專為醫學科研及專科培訓而設。

2022年11月,養和醫療集團與香港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開啟雙方在醫護教學、病人護理及學術研究等領域的新里程。根據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於2023年4月展開臨床醫護聯合培訓計劃 ,旨在鼓勵醫護人員持續進修及接受附屬專科培訓,為本地重點策略醫療領域作出貢獻。計劃亦為養和及港大提供合作框架,促進臨床服務、醫療教育及醫學研究的進一步合作,同時讓雙方得以持續及有系統地交流人才、轉移知識及共享教研資源,長遠發揮協同效應。

養和作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關聯教學醫院,雙方在醫學教育及研究方面的合作日趨緊密。港大教授及醫護人員可透過本計劃參與私家醫院的診症工作,體驗各類臨床環境,以提升專業技術及研究能力。計劃亦安排養和資深醫生擔任年輕學者的臨床導師,互相交流,後者可接觸養和高端、先進的醫療設施及最前沿的醫療技術,擴闊臨床經驗。



在吸納和培訓醫護人才方面,養和與港大建立了長期而密切的合作夥伴關係。「臨床醫護聯合培訓計劃」(計劃)為雙方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有助延攬及滙聚人才,並為公立、私營以及學術界構建合作平台,讓新一代的醫護專才得以掌握實用技能,應對各類臨床情況。

自1960年代以來,李樹芬醫生及李樹芬醫學基金會一直以不同方式支持港大醫學院,包括捐出土地興建教學樓「李樹芬樓」,以及透過李樹芬醫學基金會設立多個大學教授席、捐贈院長基金、獎學金和培訓資助等。此外,在臨床教學和研究方面,養和亦積極參與醫科學生培訓、設立專科培訓及成立教授門診等。

透過參與本計劃,港大醫學院教授及學者既可體驗私營界別的工作環境,擴闊臨床經驗,並利用養和的嶄新設備和技術從事教學及研究,為病人服務。他們亦可在日常的臨床診治中,與養和的醫護和病人交流及分享經驗。養和會繼續透過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和李樹培醫學基金會,支持港大教授和學者遠赴海外深造及交流,冀藉此為香港帶來更多嶄新醫療技術和科研成果。

養和作為港大醫學院的關聯教學醫院,將不斷拓展及深化雙方的合作,繼續攜手為香港及區內的醫療人才注入新血,滿足長遠醫療需求。


李維達醫生
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
養和醫院院長




養和成為港大醫學院其中一所關聯教學醫院,我感到十分欣喜和感謝。多年來,雙方一直合作無間,共同目標始終如一,致力為醫學教學、臨床研究和病人護理提供一個最佳、最具效益的平台。

透過「臨床醫護聯合培訓計劃」,我們攜手為醫學院同事開拓更多機遇,透過養和醫療集團及旗下的養和醫院、養和醫療及養和東區醫療中心等成員,全方位體驗私營醫療服務模式,擴闊臨床經驗。此外,醫學院同事可利用養和獨有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並在本港唯一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可的私營臨床試驗中心的支持下,進行一系列臨床研究。醫學院同事亦可向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和李樹培醫學基金會申請臨床研究獎學金和研究項目資助。

醫學領域瞬息萬變,醫療需求亦與日俱增,我們的合作需要多管齊下,目標明確,以達至顯著成效。港大與養和將繼續攜手向前,在臨床護理、教學科研力求創新,跨越公私界別,融匯學術研究與臨床需要,致力培育優秀人才,令醫療系統能夠與時並進,造福民康。


劉澤星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香港大學



梁偉強教授(2016年)
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席(腸胃學)



梁如鴻教授(2014年)
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席(血液學)



陳詩正教授(2013年)
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席(外科)



譚廣亨教授(2013年)
李樹培基金教授席(外科)



陳志峰教授(2013年)
曹延洲基金教授席(兒童及青少年科)



袁孟峰教授 (2012年)
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席(內科)



曲廣運教授 (2011年)
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席(骨科)



顏婉嫦教授 (2010年)
曹延棨基金教授席(婦產科)



韋霖教授(2008年至2012年)
李樹培基金教授席(外科)




培訓香港大學醫科生
自1998年起,養和與港大醫學院攜手合作,為高年級醫科生提供為期兩週的在院培訓。課程內容涵蓋內科、外科和婦產科等專科,由養和名譽顧問醫生以小組形式授課,加深學生對私營醫療服務及運作模式的了解。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教研部
2014年9月,養和醫院與香港大學攜手合作,於李樹培院22樓設立香港大學臨床醫學教研部,供港大臨床教授接收病人及培訓專科醫生,並備有醫學教育、研究合作及專科培訓設施。
臨床醫護聯合培訓計劃
臨床醫護聯合培訓計劃將於2023年 4月展開,進一步深化養和與港大李嘉誠醫學院之間的合作。港大會按計劃安排醫科教授及醫護專才,在養和醫療集團旗下的養和醫院、養和東區醫療中心及養和醫健的醫療中心提供臨床服務,藉此體驗更多臨床狀況及醫療環境,進一步提升專業技術及研究能力。鑑於港大醫科生人數不斷增加,計劃亦會提供更多臨床導師,並擴闊臨床醫學教育範疇,提供設備先進的學習環境。



司徒偉基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教授

2017年獲李樹培醫學基金會研究資助

研究「透過磁力共振影像數據預測乙肝病毒相關肝癌病人之病變及復發」,為期3年

1999-2000年讀醫期間獲頒李樹芬醫學基金會獎學金─生物化學科獎


承蒙養和醫療集團多年來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支持和雙方的合作,我謹代表我的研究團隊向養和致謝,我們於2017年獲得李樹培醫學基金會的資助,開展了一項以磁力共振造影用於為肝癌病人預測和評估腫瘤變化及復發風險的研究計劃。有關研究項目只能在養和進行,因養和配備先進的磁力共振儀器,可以精準檢測及量化肝臟纖維化與脂肪肝的嚴重程度。透過檢測肝癌病人纖維化和脂肪肝情況,有助監察病人在手術或治療後的病情進展。有關研究項目已經完成,研究結果亦已於國際醫學期刊上發表。

回想二十多年前,我仍是一名醫科學生,曾獲李樹芬醫學基金會頒贈獎學金。當年港大醫學生必定會在「李樹芬樓」上課;都認識「李樹芬」、「李樹培」這些醫學先賢。至今,我仍記憶猶新。現在我在醫學院從事教學和研究,明白到原來養和一直透過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和李樹培醫學基金會支持港大醫學院,致力推動香港醫療和科研發展,為社會民康帶來貢獻。


歐陽覺謙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2017年獲李樹培醫學基金會培訓資助
前往德國基爾大學及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大學醫院深造淋巴癌研究


我在2017年獲得李樹培醫學基金會的培訓資助,前往德國基爾大學接受為期一年的深造培訓,當中六個月由基金會資助。多年來這所大學是淋巴癌病理診斷和研究的權威,我的「師傅」和「師公」亦曾經於這所大學深造,因此我很榮幸得到養和的支持,能夠延續這優良傳統。

在德國深造期間,我師從一位傑出的小兒淋巴癌教授,我的研究範疇主要是小兒淋巴癌。我有幸在當地和國際的學術會議上發表研究報告,回港後研究成果亦已經刊於多份學術期刊,我深信這對本地兒科淋巴癌研究和臨床治療有一定的裨益。特別感謝梁憲孫教授和馬紹鈞醫生的推薦,養和醫院以及李樹培醫學基金會的支持,讓我在醫學科研歷程上得到寶貴的經驗。


Dr. Aya EI HELALI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2022年獲李樹培醫學基金會研究獎學金
研究「新一代基因排序用於確定晚期固體類腫瘤治療之臨床療效作綜合分析」


感謝養和醫療集團的支持,我很榮幸獲得李樹培醫學基金會頒發的研究獎學金,就「新一代基因排序用於確定晚期固體類腫瘤治療之臨床療效作綜合分析」進行研究。因應這項研究,養和與港大將就是次研究成立分子腫瘤委員會,為病人提供臨床診斷,根據患者的基因組測序並針對實際病況,施予準確治療。在此,我特別感謝梁憲孫教授和馬紹鈞醫生以及養和醫院一直以來的支持。


陳熠恒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2022年獲李樹培醫學基金會研究獎學金
進行「針對癌症病人心臟健康.個人為本臨床醫學遺傳研究計劃」,為期約3年


承蒙養和醫療集團和李樹培醫學基金會的資助,我將進行一項針對癌症病人心臟健康以及心臟併發症風險的研究。我希望透過此項研究,從遺傳學角度了解癌症病人的心臟健康以及於治療期間出現心臟併發症的成因,從而減低相關風險。此外,研究將有助我們進一步認識癌症與心臟病的病理結構,繼而為防治相關疾病帶來啟迪。



Go Top